西岐英歌隊精彩表演
  盼了10年,英歌舞來了
  汕頭西岐英歌隊連續3天穿街走巷巡迴表演
  羊城晚報訊 記者趙映光,通訊員鄭永檳、劉文澤攝影報道:“扣英歌(潮汕話,指英歌舞表演)來了,大家快來看英歌舞啊!”伴隨著吆喝聲、鑼鼓聲和棒槌聲,一支擁有50名成員的英歌隊伍出現在人們眼前。融合了舞蹈、武術和演唱於一身的英歌舞既賞心悅目,又撼人心魄,圍觀市民不時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和喝彩聲。
  大年初一至大年初三,汕頭市潮南區成田鎮的西岐英歌隊連續3天在該鎮轄區內進行穿街走巷的精彩巡迴表演。
  曾經輝煌,中斷近十年
  據瞭解,潮汕英歌舞屬漢族民間舞蹈,融合了戲劇、舞蹈和武術等元素,以《水滸傳》中一百零八將的武戲為原型。舞者雙手各持一根短木棒,伴隨著節奏明快的英歌鑼鼓,上下左右互相對擊。在潮汕民間,“英歌舞”被當地群眾認為是英雄的化身和吉祥的象徵。
  今年春節,汕頭市潮南區為營造節日氛圍、活躍廣大城鄉群眾的文化生活,精心策劃組織了一場主題為“夢啟潮南”的民俗文化盛宴,其中西岐英歌舞跨村巡演則是該區成田鎮春節系列文化活動中的“主食”。
  潮南區委常委、宣傳部長黃麗鳳告訴記者,曾享譽海內外的成田鎮西岐英歌隊組建於1953年,此後一度取得了長足發展。其中,1988年9月份該隊作為廣東省代表隊遠赴成都參加全國性首次大型民族民間舞蹈“中國舞蓉城之秋”比賽活動,獲得了“最佳代表隊”、“最佳節目獎”、“最佳方隊獎”三個大獎;1997年遠赴浙江參加全國性舞蹈比賽同樣獲得好評如潮。
  但在近十年的發展中,由於成田鎮西岐社區屬於“十姓同居”,宗親關係複雜,彼此間內耗嚴重,歷來是該鎮的重點村,加上缺乏必要的資金支撐以及部分英歌老藝人離世後出現人才青黃不接等原因,西岐英歌舞在時斷時續中一度跌入了發展的低潮。“當地許多百姓群眾有近十年沒能在自家門口看到家鄉的英歌舞表演了”,黃麗鳳說。
  40萬支持,英歌被激活
  這幾天,記者分別在成田鎮政府、溪東社區、家美社區和簡樸社區見識了該英歌隊重新激活集結後帶來的“萬人空巷”場景。
  西岐英歌屬土風武舞,舞姿剛勁豪放,節奏強烈。只見50名隊員中的36名錶演者(14名為奏樂者)在英雄鑼鼓和催軍螺號的助威聲中,有節奏地擊棒和扣棒,並隨著隊伍的陣勢開合而多變,勇猛剛勁而又豐富多彩的舞姿,大有排山倒海之氣勢,令人拍手叫絕。
  潮南區英歌舞傳承人洪飛英告訴記者,這支表演嫻熟老練的英歌隊其實是在春節的前兩個月才剛剛集結合練的,而在全鎮範圍內進行跨村巡演更是西岐英歌隊的一大歷史突破。
  “在很多潮汕地區,宗族意識仍然非常濃厚,也許只有象徵著團結奮鬥的英歌舞才能把大家團結在一起”,洪飛英說,西岐英歌隊能夠在經歷十年波折後重新激活集結,得益於區鎮村三級黨政的高度重視,並且獲得了上述黨政部門共40餘萬元的資金支持。為此,西岐英歌隊隊員非常重視此次春節巡演活動,“我們都希望能夠重現西岐英歌隊往日的輝煌”。 編輯: 鄔嘉宏
   1
  
  斗門古街年味濃 羊城晚報記者 趙寶彤 攝
  斗門過大年,尋找傳統“年味”
  拜佛祈福、吃盆菜、逛廟會、摘草莓……
  羊城晚報訊 記者楊雪薇報道:2月1日,珠海斗門熱鬧非凡,許多家庭選擇在大年初二這天來到斗門,拜佛祈福、吃盆菜、逛廟會、摘草莓……感受傳統“年味”。
  “這些年,過節時就只在市區的幾個公園玩,或者在酒樓喝茶吃飯。談起過年的感覺,好像只是比其他假期多了幾盆年花而已。”家在中山的呂先生告訴記者。
  一月中旬,呂先生得悉珠海斗門即將舉辦的“來斗門·過大年”大型年俗活動。登山祈福、廟會、千人農家宴、民俗嘉年華、摘草莓等一系列富有本地特色的活動,與呂先生尋找傳統“年味”的心思不謀而合。對當日的活動,呂先生大贊:“很滿足!”
  當日,像呂先生這樣舉家到斗門過節的家庭很多,據悉,年初一和年初二,金台寺被前往燒香祈福的市民擠爆,在高峰時期,金台寺一度分時段開放;排山村舉辦的千人農家宴,原提供的50桌盆菜全部售罄,主辦方為了滿足到場的客人增設了3桌……
  據斗門區旅游局相關負責人透露,1日,斗門的“來斗門·過大年”大型年俗活動吸引了近萬人次旅客。千人農家宴和廟會將持續至大年初四,其餘的系列活動將持續至元宵節。另外,正月十六在斗門還有民間藝術大巡游。 編輯: 鄔嘉宏
  
  村民前來採購“點燈”用品
  添丁爸爸初三買“燈”
  該習俗在莞惠已相傳數千年
  羊城晚報訊 記者秦小輝、通訊員賴燕芳攝影報道:2月2日是正月初三,因“點燈”將至,東莞市橋頭鎮老街熱鬧非凡。這天,凡是去年有男丁出生的家庭都要上老街置辦“點燈”用品。
  當日8時許,記者來到東莞市橋頭鎮老街時,街上已人頭攢動、熱鬧非凡。不少顧客挑著喜籃前來挑選採購“點燈”用品,檔口的生意異常火爆。
  “‘點燈’不可缺少的用品有燈籠、燈公、禾碌燈、燈盞、香芹、蔥、松柏和大桔等。”老街一戶檔主說,東莞橋頭鎮位於東莞最東部,與惠州市潼湖鎮交界。每年年初三,橋頭本地及鄰近的惠州村民來老街買“燈公”已成俗例。這天起,去年添了男孩的爸爸都會提著一對喜籃,從各村結隊步行而來,場面頗為熱鬧。
  採訪過程中,記者遇到結伴而來的惠州市潼湖鎮永平村的26名村民,“我們村每年初三都會來這裡買燈。”永平村的一名男子告訴記者,他這次來就是專門買燈慶祝兒子出世。
  記者瞭解到,在東莞、惠州等地,“點燈”習俗代代相傳已經有數千年,由於“燈”與莞惠方言中男丁的“丁”同音,所以也叫“點燈”。“誰家喜添新丁,來年正月便要舉行‘點燈’儀式,大擺筵席,宴請宗親兄弟飲燈酒,以這種風俗形式表達對新生男丁的美好祝願。”橋頭鎮民俗專家莫樹材說,“點燈”的日子按姓氏而不同。編輯: 鄔嘉宏
  (原標題:尋找傳統年味:潮汕英歌舞年味濃 莞惠習俗傳千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t57pthnk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